麻江县:教科局“五强化”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工作
时间:2024-01-17    来源:麻江县文明网    
  强化组织保障。一是强化党组(党支部)主体责任。教科局党组、各学校党支部成立以党组织负责人为组长的学校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70个,明确分工、细化责任,并把此项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及党组织书记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出台工作方案。联合县民宗局出台《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意见》和《麻江县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实施方案》,推进学校民族宗教工作有部署、实施有方案、落实有步骤、保障有措施、效果有检查。三是压实工作责任。选优配强校长队伍,把民族宗教工作纳入对学校督导检查的工作内容,组织麻江县2000余名教职工签订民族宗教工作责任书,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
  强化学习提升。一是突出党的组织建设。完善党支部“三会一课”学习制度,把民族宗教相关政策法规纳入支部学习必学内容,麻江县教育系统44个党支部2023年以来开展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学习3次,参与人数达2500余人次。二是开展集中学习。将《宗教工作应知应会手册》《宗教事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政策法规纳入县委教育工委、县教科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全县校园长工作会议学习内容,做到常学常新。
  强化全面摸排。一是强化教职工和在校学生信教情况排查。2023年上半年,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全县教育系统27351名师生进行信教情况排查3次,经排查在校师生没有信教人员。二是开展教材及教辅读物排查。根据中央、省、州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2023年6—7月教科局组织召开专题会议3次,对教材及教辅读物排查整改工作进行专项部署。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教辅读物、课程资源等情况进行排查,共排查学校70所,排查地方教材261册,教辅材料9450册,课外读物423077册,课程教学资源2246件。通过反复排查和督查杜绝问题图书进入校园。
  强化课堂教学。一是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课堂上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师生抵御宗教渗透的能力,进一步筑牢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思想防线。二是认真落实“五个严禁”工作要求。按照“严禁在学校传播宗教、发展教徒;严禁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行宗教活动;严禁建立宗教团体和组织;严禁师生在校内外参加或组织参加宗教活动;严禁穿戴反映宗教信仰的服饰、标志,坚决防止宗教活动、宗教行为、宗教言论、宗教思想进校园”工作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有针对性开展学校民族宗教工作。三是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教学中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金种子从小播撒在学生心间。如隆昌小学聘请畲族民间艺人到学校教授粑槽舞、芦笙舞、刺绣、畲家歌等技艺,让畲族儿童入学的同时,能学到本民族的技艺;龙山中学、第一中学聘请民间拳师进行授课,将“苗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堂,河坝小学聘请瑶族艺人到学校进行瑶族枫脂染传授等。同时,各学校通过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积极组建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多渠道宣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以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契机,配齐配强以学校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者、专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为主体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269名,积极承担学校民族宗教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宗教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二是丰富活动载体。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清明节祭扫、观看国庆庆典、党史学习教育、“扫黄打非”等活动,有针对性融入民族宗教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认识观。
  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麻江县教育系统的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学校教育民族宗教工作涵盖面广,覆盖的学科领域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对民族宗教的知识点掌握还不全面,对民族宗教的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加强。下步工作中,麻江县教科局将加强组织开展民族宗教工作的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不断为学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麻江县教科局)
  一审:陆梦珠
  二审:赵来睿
  三审:罗 婧 
  1. 上一篇:贵阳公路管理局积极推进文明创建
  2. 下一篇:湄潭:示范引领推动模范机关创建
责任编辑:赵来睿
网站群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省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贵州文明网

公安备案号:52038202001015ICP备案号:黔ICP备10003211号

技术支持:多彩贵州网

  • 文明贵州微信公众号

  • 贵州文明官方微博

  • 志愿贵州小程序

  • 贵州榜样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