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人人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共建共享美丽乡村
时间:2022-05-18    来源:凯里市创文办    

  在清水江畔,苗岭深处,苗族村寨散落其间,乡村美丽如画,乡风文明如歌。近年来,贵州省凯里市深化乡村文明建设,努力建设规划科学、设施完备、村容整洁、乡风文明、邻里和谐的美丽乡村。特色村寨、文明村寨镶嵌在苗岭之中,成为凯里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大力移风易俗 着力破除陈规旧习  

  “我们这里以前办酒席,铺张浪费现象非常严重,除了主餐由主人家负责之外,第二天,各家各户还要请客人到自已家中作客,攀比现象非常严重,都在比哪家菜品多,哪家客人多,哪家条件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为了办好一桌酒菜,不好在本村借钱,只得跑到别村借钱置办酒菜,有的一桌酒菜甚至要上千元!招待客人成为村民的一项负担。”凯里市旁海镇屯寨村村支书吴廷跃提起过去滥办酒席,感叹地说,“现在好了,为减轻老百姓负担,政府针对滥办酒席问题,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破除旧习,并严令各村群众办酒席时,除了主餐外,村民不再另外请客。对这一禁令,老百姓拍手称快,重金请客陋习很快就被破除,大家的负担大大减轻了。”  

  在凯里市三棵树镇平寨村,干净整洁的鹅卵石路从村寨穿过,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坐落于巴拉河两岸,这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我们村两年多来都没有人滥办酒席了,现在大家负担减轻了许多。早些年村里有办满月酒这样的习俗,酒席种类繁多不说,而且都是在家里办,环境卫生参差不齐。”平寨村委会副主任文志辉介绍到,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村里在2017年办了“百姓食堂”,并号召大家取消满月酒等,减轻群众吃酒的经济负担,村寨文明新风逐步树立。  

  过去,凯里一些乡村存在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与乡风文明极不和谐。为了移风易俗,破旧立新,凯里市充分发挥村民小组会、计生协会、乡规民约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形成群众自己的土规定、好规矩。不少村寨还提供专用场所,免费给村民提供办事场地和文化活动,有的地方利用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村民举办各种仪式,极大地满足了群众需要,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  

      

  小康苗寨建起道德广场。 

图片来源:凯里市创文办  

  建设书香村寨 文化惠民利民  

  凯里市结合“书香凯里”建设,在农村深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着力打造“书香村寨”。全市共建设乡镇中小学图书分馆13个、农家书屋181个,确保每村都有书屋。为充分利用好书屋,严格要求各村书屋合理布置,图书摆放整齐有序,室内干净整洁,营造温馨的文化场所氛围,提高吸引力。明确每村1名村干部负责书屋管理,确保书籍文明阅读。为提高书屋使用率,不断加强对书屋的宣传,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广大村民学习阅读的积极性。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学,带动更多村民加入读书的浪潮中来,让村图书室“活起来”。“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但政府鼓励大家读书,村里的党员和村干部也带头看书,还组织一些活动来吸引村民进农家书屋学习,我也经常在书屋里找一些农业技术和民族文化方面的书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己懂得了很多知识,比天天打牌好多了。”炉山镇海星村村民陈义江自信地说。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实施文化下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近年来,凯里市坚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活动,通过送图书、科技、送文艺下乡活动,文化队伍走遍了全市的各个村寨,所到之处深受广大村民群众的欢迎。通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先进文化和民族文化,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激发了群众对本土文化的热情,同时也提升了村民文化娱乐品位,对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村文明新风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优质文化资源延伸到农村基层的良好途径,更便于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充分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挖掘乡村文脉 保护传统村落  

  “我们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清朝乾隆元年,朝廷就在这里设立了军屯——永宁堡,驻军80户,军户来自江西、浙江和江苏等地。我们这里原来是苗族地区,军户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良种,还修建了大道、跑马场、演武场、菩萨庙等,破四旧的时候很多都被破坏了,现在还有营盘坡、上城门、瓦厂、马道等地名,但村民都不知道曾经有这些历史。”旁海镇水寨村大堡村民尹昌贤老人说。“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地方文化挖掘,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村有文化的年轻人重新对村里的历史进行挖掘,把我们这个地方的历史写成《史述地午军屯古堡》到处发表,听说还发在了‘学习强国’上。我们还把历史刻在了石碑上,让后人永久记住,就是你们进寨时在寨头看到的那块大石碑。了解了世代居住的地方有这样深厚的历史,全村人都突然觉得村寨变得不一样了,一下子变得自信起来,似乎更文明了。”水寨村因为独具民族特色,被列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里苗汉杂居,民风纯朴,邻里和谐相处,是民族团结的典型。近年来,凯里市专门针对凯里地区的屯堡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并在全市各乡镇掀起了“苗汉民族团结——凯里屯堡文化研究”的热潮。  

      

  凯里市旁海镇屯寨村远景。 

图片来源:凯里市创文办  

  “唱歌要问歌的根,歌是那年那月生;你是那家唱歌首,请你出来唱分明……”在凯里市凯棠镇南江村村头,杨再远老人正在教一群小学生学唱苗族大歌,他的歌声苍凉而悠远,不断在山间回响。“我们凯棠大歌是苗族众多支系中非常有特色的大歌,苍劲有力,伤感悠远,充分体现了苗族大迁徙的历史,苗族没有文字,苗族文化都是通过苗歌、故事和服饰传承。现在,能唱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了抢救苗族文化,政府非常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各种活动让下一代也来学习唱苗歌。我们还组建凯棠大歌队到各地参加演出,到过省里,还到过北京,大家都很喜欢听我们唱苗歌。”南江村因为传统建筑和文化遗存完好,已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除了苗歌,服饰、银饰、芦笙、舞蹈等都是当地苗族人极具特色的民族符号。凯里是苗族聚居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以上,苗族文化是凯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凯里市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专题研究、大力宣传、举办节会、巡回展演等方式,不断营造苗族文化浓厚氛围,让苗族人传承苗族文化,让全社会喜爱苗族文化,并将苗族文化打造成凯里的一张响亮名片,让这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放异彩,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到凯里领略独特的民族文化。  

  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文化遗存的重要载体,凯里作为苗族地区,要保存原生文化,保护传统村落是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凯里市有“中国传统村落”4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个。为传承并弘扬民族文化,凯里市高度重视村寨的保护工作。针对全市传统村落均为木质结构集中连片房屋、火灾隐患大的实际情况,优先实施了消防改造工程,采用常高压系统试点建设,完成4个传统村落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筑起一道厚厚的防火墙。建设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新媒体等数字化手段,建立以村落概括、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村志族谱等为引导,集权威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数字博物馆建设。村寨的保护,留住了农民的根,让群众记住了“乡愁”。  

  凯里市注重乡村文化建设,着力挖掘乡村历史、民族、民俗等文化,推进乡贤文化,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促进乡村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培育良好家风 塑造淳朴民风  

  凯里市着眼乡村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教育活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节日文化活动等方式,引导广大村民学用礼仪,摒弃陋习,培育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家风民风。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潜移默化、细雨无声。近年来,凯里市将民风民俗、道德准则、科学知识、文明乡风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墙绘文化”“展板文化”传播到各个村寨。这些文化墙、文化板,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图文并茂,深受群众欢迎。  

  村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一大法宝,凯里市引导各村制定切合实际的村规民约,对“法律管不了,政府管不好”的事情,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发挥村规民约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民心中落地生根。坚持用村规民约解决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培育优良的家教家风。推动村规民约在移风易俗、淳化民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村规民约,全市各村寨都很好地实现了村民自治,形成了治安良好、邻里和谐、家庭和睦、民风纯朴的时代新风尚。  

  为促进乡风文明,凯里市还大力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每年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寨”“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推荐表彰,并大力宣传,全市各镇、村、户都在开展“比学赶帮超”文明竞赛,在全市乡村形成了以崇尚文明为荣的良好氛围。  

  建立活动阵地 促进文明新风  

  与全市其它村寨一样,舟溪镇青龙村群众活动室经历了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变迁,以前,村民没有活动场所,都是开“坝坝会”,搞“露天活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青龙村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有了自己的“家”——村级活动室,看书、学习民族技艺、表演等都在活动室进行。为了方便农民群众开展活动,2017年,凯里市在每村投入100万建设村级活动室,现在,全市各行政村都建起了一栋三层楼、6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村民的各种活动都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村级活动室里开展,各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各村全面展开,有力促进了乡风文明。  

  在凯里市城乡,像青龙村这样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地方还有很多。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凯里市将部分生活困难的贫困户搬迁到城市生活,开怀街道上马石社区围绕移民安置点的新市民创办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阵地建设、志愿服务、社区工作、培训服务、“新市民健康新生活”示范点、助弱助残、关爱儿童、群防群治等方面,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我们结合‘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以搬迁点移风易俗为突破口,促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上马石社区书记王树铭介绍,通过举办“小桔灯亲子阅读”“爱心妈妈”“困难家庭慰问”“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拉近移民群众距离,充分挖掘并宣传优良家风家教、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符合新时代新风尚,传承优良的礼仪文化。同时,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优秀团员”等系列评选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优秀党员、团员等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  

  在凯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的统一领导下,凯里市各镇(街道)组建了2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村(社区)组建19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共成立巾帼、夕阳红、文明交通等19支职能部门志愿服务队,共同推进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  

  乡风文明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让凯里的乡村更美丽。不知不觉中,凯里人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乡村家风民风、文化生活、人居环境日益美起来,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凯里市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李朝军)  

  1. 上一篇:安顺市西秀区: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2. 下一篇:湄潭“寨管家”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队伍
责任编辑:向滟伶
网站群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省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贵州文明网

公安备案号:52038202001015ICP备案号:黔ICP备10003211号

技术支持:多彩贵州网

  • 文明贵州微信公众号

  • 贵州文明官方微博

  • 志愿贵州小程序

  • 贵州榜样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