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明网 > 文明创建 > 文明城市
江口县梵瑞社区“四个服务”携手共创“四安家园”
时间:2021-01-11    来源:江口县委宣传部    

  江口县梵瑞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启动以来,紧扣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围绕五个体系以搭“五桥”建“五家”工作主线,以党建引领为基础、就业服务保民生、公共服务促幸福、文化服务换新颜等举措为主线,助力创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的“四安家园”,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创建“四安家园”“居安”是基础,梵瑞社区安置地重点围绕党建引领,着力创建居安家园。坚持以街道党工委为统领,强化组织根基。成立以凯德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工青妇、社区两委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实组织力量,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工作。

  坚持以群团组织为枢纽,建全服务功能体系。以“1+3”模式切实发挥党组织+工会+团委+妇联功能,成立社区党委、工会委员会、共青团工作站、妇女之家,共计搬迁党员96人、工会会员3757人、团员(青少年)97人、妇女代表27人,为建立工青妇资源牵线搭桥,实现聚合效应;坚持以建立基层力量为根本,优化提升治理能力。整合梵瑞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现有33名工作人员的基层力量,以社区党委为主线,建立以党委+支部+楼长+居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采取包保楼栋的服务方式,确保梅以为工作人员负责3以上栋楼为联系干部,同时为以栋楼发放印有包保人员电话号码的便民联系卡,确保服务第一时间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全面、更仔细、全覆盖的优质服务。

  “业安”是创建“四安家园”的关键,梵瑞社区采用“线上+线下”促就业的方式,优化就业服务,着力创建业安家园。围绕构建线上平台,畅通就业渠道。创建“氧吧江口和谐梵瑞”微信公众号和楼栋微信群,作为“线上”服务“窗口”,在“线上”平台不定期动态发布各类招工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信息,收集群众就业需求、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就业相关疑虑困惑,维护好搬迁群众就业信息渠道。

  围绕强化线下服务,夯实就业能力。社区为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搬迁群众租赁社区商业门面租金实行租5年免1年,目前已经提供搬迁群众自主创业33家。为解决社区送孩子无法就业的群众,社区外出招商6家企业进社区,“微工厂”调整上班时间,早上和下午预留时间接送孩子读书,进一步保障了搬迁群众的灵活就业,真正实现楼上生活有保障、楼下就业奔小康。现目前社区“微工厂”已解决672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584人。

  聚焦群众就业需求,工青妇组织专业技能培训部门到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将培训合格的搬迁群众推送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上,促进搬迁群众“业安”。2020年来,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厨师、家政、育婴师等实用技术培训18场次1065余人次,目前劳动力稳定就业420人,实现全社区有劳动力户达成“一户一就业”目标。

  “身安”是创建“四安家园”的保障,梵瑞社区围绕“学有所助、弱有所扶、群众自治、惠民服务”为工作核心,着力创建身安家园。

  在社区打造党团社一体化服务中心、“四点半课堂”、追梦书屋等青少年服务阵地,以社区空巢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关爱行动对象,以县直部门党支部提供服务,2020年来,开展“党员搭桥追梦·爱心点亮心愿”活动共20余场,完成“微心愿”400余份。以“欢乐伴我成长、共度美好时光”为主题的六一活动,通过完成儿童“微心愿”、困难儿童家庭走访慰问、“四点半课堂”、周末兴趣课堂、暑假志愿服务活动共计463次,有效帮助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以扶贫帮困为重点,对安置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进行调查摸底,形成重点走访台账,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春晖使者等,利用各类传统节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暖心活动,对高龄的空巢老人实行一日一见面一周一走访进行重点关注,既增强特殊困难群体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建立起了良好的邻里关系。为推动社区群众自治管理,探索创新自治工作方法,以社区居民卫主题成立“居民议事会”,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民主决策社区“大事小情”,解决好搬迁群众关心事情;积极组建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政策宣传、法规宣传和法律援助、爱心义诊、交通安全文明劝导、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把群众所需要的写到本本上,记到心坎里,做到实际中,把社区群众服务好,切实搭建好服务群众最后一站台。

  “心安”是创建“四安家园”的目标,梵瑞社区以目标立行动,切实办好社区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建立“文明家园”、打造“乡愁馆”、种好“微田园”为抓手,着力创建四安家园。

  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促融入。在传统节日里开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暨“新市民·追梦桥”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端午包粽子”、“六一亲子节”“重阳敬老会”等活动,用群众熟悉的文化力量来帮助搬迁群众既融入新的生活也促进社区和谐。举办“青少年读书比赛”“讲一场红色故事”“优秀居民”“孝顺儿媳”等,帮助搬迁群众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渲染思想为精神不足粮食,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标兵意识、看齐意识。通过开展“小桔灯”亲子读书活动、家庭教育宣讲活动等,促进家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

  修一条“文化长廊”促感恩。建设一条乡愁小路,放好旧耕种物件、乐器、等展现为重点,把每家每户张贴习近平总书记照片,感恩党和为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促使搬迁群众在“讲乡愁、聊未来”的对比中,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坚定不移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留一块“微田园”增感情。社区整合资源利用荒地50亩,为社区1644户搬迁群众提供菜园子,确保有需求的搬迁户每户至少分配15平方米以上,要让社区群众知道“微田园”种的不仅仅是菜,种下的是对农耕文化的一片心,应当向更美好的生活看齐,促进搬迁群众由农民向市民更好转变。(云天浩 吴乃云)

  1. 上一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南明
  2. 下一篇:桐梓县图书馆建立延伸服务点 打造全民阅读新模式
责任编辑:赵来睿
相关报道

网站群

地方文明网站 贵州省文明委成员单位 重点新闻网站 地方文明网站 友情链接
 
贵州文明网中文域名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 地方网站 | 文明邮箱 | 旧版回顾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省精神文明办 主办 投稿邮箱:gzswmbxx@126.com 邮编:550002
Copyright©贵州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
黔ICP备10003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