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童伴之家” 陪伴孩子成长
时间:2023-03-03    来源:贵州日报    

  打造“童伴之家” 陪伴孩子成长

  ——罗甸县精心开展护“苗”行动

  3月1日下午,眼看着孩子们就要放学了,罗甸县逢亭镇翁传村的“童伴妈妈”岑什英赶紧来到位于村委会的“童伴之家”,准备好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孩子们放学可以过来打乒乓球、看书,我也会带着他们一起做游戏,让他们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42岁的岑什英从2022年1月开始担任“童伴妈妈”,本身就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和其他“童伴妈妈”一样,岑什英每个月都会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以及进行家访,通过她的耐心陪伴,一些原本内向的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逐渐打开心扉。

  其中有一对实事无人抚养的姐弟,在岑什英的关心和呵护下,变得开朗自信有礼貌,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看到孩子们越来越阳光,我感到很自豪也很有意义。”岑什英说。

  近年来,罗甸县非常重视留守未成年人、困难未成年人思想动态和生活学习情况,以“童伴之家”为平台、“童伴妈妈”为抓手,构建起留守未成年人和困难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为建好“童伴之家”,罗甸积极争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项目资金支持,引入社会资金支持“童伴妈妈”项目,由县级统筹,综合考虑脱贫村、移民安置点等留守未成年人集中、留守未成年人数量排名在全县靠前的村(社区),科学选点布局。按照能免费提供室内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室外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的安全、独立、开放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积极链接资源,配齐“童伴之家”室内外装饰装修、活动器材及帮扶物资,为留守未成年人营造轻松、温馨、愉快的欢乐平台。

  2022年以来,罗甸争取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援助资金14万元,捐赠物资设备价值3万元,新增5个项目村,覆盖0至18岁未成年人3791人,惠及覆盖留守未成年人1000余名,困境未成年人100余人。

  在“童伴妈妈”的选配工作上,罗甸始终遵循严格与合适的原则,按照村(社区)—乡(镇、街道)—县逐级推荐、层层审核程序,在项目所在村(社区)采取村委会推荐或个人申请后,由村(社区)初步筛选2至3名候选人报所在乡(镇、街道),经乡(镇、街道)开展相关条件复审后,初步确定1名推荐人,填写《童伴妈妈信息表》报县项目办,由县项目办统筹,组织全县拟推荐“童伴妈妈”召开面谈会,通过面谈交流,最终选出学历、年龄达到基本要求,掌握普通话及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当地文化,关心关爱孩子、热爱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具备相关工作经历的“童伴妈妈”。定期组织“童伴妈妈”参加省民政厅、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岗前培训和初级业务培训。

  记者了解到,在“童伴之家”,“童伴妈妈”需要规范档案管理,结合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学习、性格等情况,分类建立儿童信息档案,针对性为未成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开展课余课程辅导、手工绘画、适龄运动、防交通溺水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帮助留守未成年人培养兴趣爱好;开展帮扶助学,以“童伴之家”为中心,向周边村寨辐射,“童伴妈妈”通过入户走访,深入了解掌握未成年人家庭监护、学习及生活状况,并提供助学上门服务,切实解决“童伴之家”离家远的问题。

  根据罗甸县民政局印发的《罗甸县民政局关于“童伴妈妈”项目管理制度》,“童伴之家”每周开放时长不少于16小时,寒暑假期间每周的开放时间不少于32个小时;“童伴妈妈”每月每人走访留守未成年人20人以上,每月开展至少1次主题活动。

  从2017年启动“童伴妈妈”工作以来,罗甸县共建“童伴之家”10个,目前还有5个(2022年8月退出5个)。“童伴妈妈”开展未成年人信息采集和录入信息化系统2840条,“童伴之家”累计开放982次5542.8小时,开展各类日常主题活动43余次,参加活动的儿童累计达3151人次,累计家访儿童1399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倩)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

  1. 上一篇:
  2. 下一篇:望谟县王母街道开展“‘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主题活动
责任编辑:罗靖
网站群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省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贵州文明网

公安备案号:52038202001015ICP备案号:黔ICP备10003211号

技术支持:多彩贵州网

  • 文明贵州微信公众号

  • 贵州文明官方微博

  • 志愿贵州小程序

  • 贵州榜样馆